欢迎访问安全食品法治网!

聚焦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做好“必答题” 书写“特色卷”

时间:2023-07-22 来源: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作者:佚名

  “规划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2021年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在山东、上海、广东等7省(市)启动示范区建设。

  在近日召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暨推进会上,各示范区分别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交流,既介绍了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情况,也展示了一年多以来,各自做好改革“必答题”、书写“特色卷”的工作进展,尤其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的突破。

  创新服务模式及评价机制

  7个示范区立足各自资源禀赋和改革基础,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完善为核心,以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来牵引改革,在服务模式创新、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2022年9月,上海市启动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工作。该市首批确定22个试点病种,制定试点病种的管理规范,参照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结算管理,确定病种支付标准并实施动态调整,并制定按疗效价值付费多维度考核办法。同时,该市将22家公立中医医院全部纳入试点,旨在通过试点推进全面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机制,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绩效,进一步发挥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

  在上海浦东新区,全部3家公立中医医院纳入试点后,都通过制定落实试点病种临床管理规范的临床路径,加强中医住院病案首页的规范填写等,强化医院内部质量控制;建立绩效激励体系,对于实行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付费的科室,视推进情况予以绩效分配倾斜。该区卫生健康、医保部门和试点医院定期开展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估,为动态优化调整支付标准提供依据。

  至今,浦东新区3家公立中医医院已累计收治试点病种患者2366人,绝大部分病种例均费用低于测算支付标准,中药饮片处方、中医药技术使用率不断提高,中医专科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实现了“患者少花钱、医保控费用、医院有支持、中医得发展”的多方利益趋同。以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为例,试点病种的中医治疗率达99.24%,中药饮片使用率为95.47%,其中混合痔例均费用低于支付标准24.21%,中医药费用占比由原来的5.21%提升至17.21%。

  记者了解到,大多数示范区均已启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在浙江省,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住院患者医保DRG支付方式改革正在推进,构建了中医医疗机构以中医药服务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激励系数最高达15%;新增8个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调整14项技术服务价格,建立中药饮片总额预算下的“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机制。

  广东省遴选了169种中医优势住院病种并建立全省统一的分值库,对102个以西医治疗为主并增加特色中医治疗服务的住院病种适当提高分值,遴选56个中医日间治疗病种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

  山东省创新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收付费方式改革、中医日间病房试点改革,累计节约患者花费及医保资金2.8亿元;提高基层住院中医药报销比例至85%以上,将7类42个服务项目纳入价格调整范围;新增22项中医和康复类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推动人才等全链条发展

  中医药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离不开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和服务技术推广的支撑。

  为充分体现中医药人才成长特色,更加科学地评价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四川省专门制定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审标准,将其划分为省级和基层两个层次,打破了基层中医药队伍评高级职称难的瓶颈。

  据介绍,四川省增设中医推拿技术、康复技术等专业技师类别职称,建成包括医、药、技、护4类人员涵盖27个评审专业的职称评价体系,新增中医药健康管理、中医药康复治疗技术2个评审专业,进一步拓宽了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将“西学中”人员纳入职称评审范围,鼓励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知识、申报中西医结合高级职称,畅通职称晋升通道。

  江西省通过制订《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实施中医药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该省全面推动中医药职称评审改革,实现中医药高级职称晋升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单设比例,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唯科研”等弊端,将“师带徒”列入审评业绩成果条件,最大限度放宽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晋升条件。

  在湖南省,发展改革部门配套1亿元优先支持3家省级中医医院重大项目立项;财政部门连续两年新增中医药专项预算经费3000万元,支持建设30所中医药特色诊疗中心。截至目前,湖南省已建成国家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9个,中医药服务供给水平明显提升。

  此外,各示范区还围绕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力促中医药产业集群效应不断放大。

  江西省大力提升中药材质量,建设了54个“定制药园”和47个省级森林药材科技示范基地,全省中药材主要品种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率达60%以上,35个中药材开展了追溯体系建设,打通了从药园到药厂的高质量供应链。该省销售额过亿元和超10亿元的中成药优势品种已分别达41个和5个,形成了6个以中医药为主体的百亿元产业集群。

  四川省建设了5批34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做强“本草四川·康养天府”品牌,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业态和服务产品,形成了核心品牌带动区域内中医药、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据介绍,川药综合产值截至目前已达1200亿元。

  


原文链接:http://wsjkw.hebei.gov.cn/zhgl/397227.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隔线----------------------------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安全食品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安全食品法治网 fzw.aqspzi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37 15311203802 010-53326578
监督电话:1326133605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spaqfz@163.com  客服QQ:2477399413 通联QQ:2243561739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北京中律政通咨询有限公司